儒家文化素养与领导力提升
发表时间:2018-02-01
【摘要】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意识形态,蕴涵了丰富的领导力素养。领导干部面对我国当下的人文环境如何吸取儒家文化中道德至上的理想主义,家国一体的天下情怀,以人为本的民本意识,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和允执厥中的中庸之道素养,增强个人修养,明确执政理念,完善领导艺术,以达到领导力的提升显得尤为必要。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意识形态,因此汲取其中的精华并加以吸收和利用,对于提升领导干部的领导力大有裨益。
一、儒家文化与领导力概述
(一)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儒学先后经历的先秦儒学、两汉经学、宋明理学、现代儒学四个显著的发展阶段,分别体现了儒学的人文化、神学化、哲学化、现代化等特征。儒学以其开放性、包容性和创新性。在历代大儒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更新,注入新的时代要求。现代儒学在中西古今文化碰撞、交流、融合的背景下,以接续儒家“道统”为己任,以心性之学为主要特征,维护儒家伦理本位,会通西学,返本开新,以谋求中国文化和社会的现代化。
(二)领导力
领导力指在管辖的范围内充分地利用人力和客观条件以最小的成本办成所需的事,提高整个团体的办事效率。现代领导学越来越趋向于认为领导力就是影响力,就是激发他人跟随你一起工作,以获得共同目标的能力。领导力的发展经历了由“物”到“人”的过程。l9世纪20世纪初,美国工程师泰罗等人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该理论把人视为一种机械的、被动的生产要素,把金钱刺激视为调动工人劳动积极性的惟一手段,忽略了人在社会需求、感情需求以及人的自觉能动性,因此在实践过程中造成很多不良后果。一些管理学家认识到,人和物是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管理对象,从而逐渐从人的角度去理解、研究领导力。
(三)儒家文化与领导力的相互关系
任何一个领导都根植于他所在的文化土壤。他的品质、素质、能力、作风都带有该文化土壤的明显特征.他的个性特征、价值观念、经营哲学都深深地烙上了该文化的印记。儒家文化塑造了领导,也塑造了他们的领导风范。领导者只有善于吸取、运用儒家文化中的领导素养才能让被领导者接受,更好的发挥领导作用。领导者一定程度上也对文化有创新和重组的作用。从儒家文化的角度对领导力进行研究,要创造性地把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起来,将西方领导科学中的管物之“术”与中国儒家文化中的管人之“道”有机结合起来,力求中国传统领导哲学与西方领导科学的融合,达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共存,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想的平衡。
二、儒家文化中的领导力素养
(一)道德至上的理想主义
儒家文化强调圣人之治,他要求当政者在道德上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如“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但是圣人毕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那是一种理想状态,“圣人。吾不得而见之于!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因此退而求其次,寻求一种君子之治。君子人格成为后世读书人极力追求的“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的一种人格境界。正如胡适先生所说:“孔子指出一种理想的模范,作为个人及社会的标准,使人‘拟之而后言,仪之而后动’。他平日所说‘君子’便是人生品行的标准。”
(二)家国一体的天下情怀
孔子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学而优则仕”,都强调“学”的社会功能。儒家文化倡导“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并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一体的“修一齐~治一平”三步曲,由已及家到国,由内向外层层递进。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内圣之道,由修身至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外王之道。内圣外王双向回环,合而为一。
(三)以人为本的民本意识
民本思想是儒家学说一大特色。儒家不是从孤立、个体的人的角度,而是从人际关系的角度理解人的本质.把人的本质规定为道德性.理解为以仁爱为枢纽的人际关系,重视人类生活的群体性,而且用伦理关系来解释人类群体生活的特征。孔子强调“仁者爱人”、“宽则得众”,孟子把孑L子的民本思想发扬光大,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贵君轻思想,苟子进一步提出“君舟民水”,指出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至此,儒家的民本思想被表述得越来越完整。
(四)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
儒家主张“和为贵”,不仅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且认为人与自然(天)是一个和谐的整体;自然包容万物、永远在发展变化之中,人也应体现这一特点。人类必须认识自然、顺应自然,一切按自然规律行事。在人与人关系上主张和而不同,寻求人与人之间“和”与“不同”的统一,“和而不同”在保持差异的基础上达成统一与和谐。
(五)允执厥中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儒家文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朱熹在解释
《中庸》的篇名时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庸者,平常也。”“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庸”的实质就是讲求事情的合理与适度,要求领导者排除个人情感、好恶的偏向,秉持理性的、现实主义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观念,客观地分析和把握管理中的问题和变化,在事物的两个极端之间择其中者而行之,做到既无过分,也无不足,既不冒进.又不保守,而是恰如其分。
三、基于儒家文化提升领导力的建议
(一)塑造君子人格,提升个人修养
作为一个领导者,要缔造个人的影响力,首先要常怀敬畏之心,能够慎独.“克己复礼”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培养高尚的品德和优秀的个人价值观。正直、公正、信念、恒心、毅力、进取精神等优秀的人格品质无疑会飙升领导者的影响力和个人魅力,从而扩大其追随者队伍。“物以类聚”,领导者的个人价值观会吸引具有同类价值取向的人凝聚于组织,增加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领导者的人格和价值观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组织成员,成为组织默认的行为标准。具备优秀价值观和人格的领导者使组织成员对其产生敬佩、认同和服从等心态,其影响力无疑会提高。
(二)坚持执政为民,明确执政理念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我们党的基本执政理念。只有抓住这个核心和本质,牢固树立这个基本执政理念,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才有深厚的阶级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社会基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才能获得永不枯竭的智慧和力量源泉。这就要求领导干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情怀,关注社会民生,关心民众疾苦。在工作中,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不怕吃苦,管好用好手中的权力,把权力作为为人民服务的职责,绝不以权力谋取私利。
(三)坚持理论学习,做学习型干部
学习是成长的阶梯。孔子所讲的学,是一种非常广泛的学习,包括对自我认识.对他人和社会的认识.以及对为人处世的认识。领导干部通过学习提高综合素养,善于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领导工作的本领。首先,提高理沦水平。理论素养高,视野:才会,。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学习就要跟进一步:其次,改进思维方式。先进的思维方式决定先进的领导行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改进思维方式,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再次,掌握领导艺术。领导艺术是素质、能力、魅力和影响力的综合体现。通过学习,把握规律,掌握方法,可以培养驾驭领导工作的高超才能,增强领导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预见性。
(四)胸怀远大理想.攀登事业高峰
干部成就事业,事业造就干部,干部都是从事业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儒家提倡“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要求领导干部必须树立远大理想,立足本职岗位,勇于开拓创新。把成长与成事很好地结合起来,在成事中成长,在成长中成事。从历史唯物主义看,领导干部只有立志为党的事业、人民利益奋斗终身,才能立大志、干大事,如果蜗居于个人安乐,是无法成就一番事业的。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
(五)善用中庸之道,完善领导艺术
孔子说:“过犹不及。”过和不及都会破坏领导效果,因为领导的目的就是力求使人与物等对象处于合理与适度的运作状态,以发挥出最佳效果。儒家提出.领导者首先“动之以情”,然后“晓之以理”,情理相容。才能得人心,合民意。中庸之道,是一种精深的生存智慧,是一门精湛的领导艺术,是手持两端,不偏不倚。不偏的前提是把握两端,既不激进也不保守.多一分则长少一分则短,不多不少正好恰好。作为领导者,无论决策、用人、授权,还是谈判、沟通与激励,都要“致中和”,善于“执其两端,用其中”,即把左右两个极端把握住,平衡各种力量、各种倾向,作出恰当的优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