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赛为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新闻中心分类

新能源领域安全职业健康管理体系:适配绿色生产场景完善员工健康安全保障

发表时间:2025-11-06

新能源领域作为绿色发展的核心载体,其生产场景兼具“绿色属性”与“特殊风险”双重特征——从光伏组件制造的化学药剂使用,到锂电池生产的高温高压环境,再到风电设备安装的高空作业场景,每一个环节都对员工健康安全提出特殊要求。安全职业健康管理体系的构建,需紧密贴合新能源绿色生产的工艺特性,既要保障员工在生产全流程中的健康安全,又要避免管理措施与绿色生产目标冲突,最终实现“绿色发展”与“员工安全”的协同推进。以下将从体系构建的核心逻辑、场景化适配路径、工具支撑、文化落地等方面,具体阐述如何完善新能源领域员工健康安全保障。

赛为安全 (13).jpg

锚定体系核心:实现绿色生产与安全健康目标协同

新能源领域安全职业健康管理体系的首要任务,是打破“绿色生产与安全健康割裂”的认知,建立二者深度协同的目标体系。绿色生产强调低能耗、低排放、可持续,而安全健康聚焦员工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作业安全,二者本质上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体两面——员工健康安全得到保障,能减少生产中断风险、提升生产效率,为绿色生产提供稳定人力支撑;绿色生产所倡导的清洁工艺、环保材料,也能从源头降低员工接触有害因素的风险,为安全健康管理创造有利条件。

在目标设定上,需将安全健康指标与绿色生产指标同步纳入企业战略目标。例如,在光伏企业的年度目标中,除设定“单位产品能耗降低率”“废弃物回收利用率”等绿色指标外,还需补充“化学药剂接触员工健康体检达标率”“车间粉尘浓度合规率”等安全健康指标;在锂电池生产企业中,将“电解液泄漏事故发生率”“高温作业岗位员工中暑发生率”与“电池能量密度提升”“生产废水循环利用率”等指标同等考量,确保二者权重均衡、相互支撑。

目标协同还需依托组织架构落地。无需在现有绿色生产管理部门外单独设立安全健康管理团队,而是将安全健康职能嵌入绿色生产管理体系:生产部门在推进清洁生产工艺时,同步评估工艺调整对员工作业安全的影响;技术部门在研发绿色环保材料时,优先选择低毒、低刺激的替代材料,减少员工健康风险;设备部门在引入节能设备时,同步完善设备安全防护装置;人力资源部门将绿色生产安全培训纳入员工入职、在岗培训体系,让员工既掌握绿色生产技能,又具备安全健康防护意识。通过组织架构的深度融合,实现绿色生产与安全健康管理的“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


??场景化适配:针对新能源生产特性完善安全健康管控

新能源领域生产场景多样,不同细分领域(光伏、锂电、风电、氢能等)的风险点差异显著,安全职业健康管理体系需摆脱“通用化模板”,针对不同场景的工艺特性制定差异化管控措施,确保管理措施精准适配绿色生产流程。

在光伏组件制造场景中,核心风险点集中在化学药剂使用(如硅片清洗用的氢氟酸、镀膜用的氮化硅)与粉尘产生(如硅片切割环节)。体系需围绕“化学防护+粉尘控制”构建管控体系:在绿色生产的清洁工艺基础上,明确化学药剂的储存、领用、使用、废弃全流程安全要求,例如采用密闭式储存柜、自动加药系统减少人工接触,使用后的废液按绿色生产标准分类回收,避免环境污染与员工健康风险;在硅片切割环节,将粉尘收集装置与绿色生产的废气处理系统联动,通过高效除尘器降低车间粉尘浓度,同时为员工配备符合标准的防尘口罩、防护眼镜,定期开展肺功能体检,建立员工健康档案。

在锂电池生产场景中,高温高压(如正极材料烧结、电池注液后的化成环节)、电解液泄漏(有机电解液具有腐蚀性、挥发性)是主要风险点。体系需结合锂电池绿色生产的“低耗、高效”目标,优化安全健康管控:在正极材料烧结环节,采用智能化温控系统实现精准控温,避免高温对员工造成灼伤,同时通过余热回收装置将热量用于车间供暖,契合绿色生产要求;在电解液使用环节,采用密封式注液设备减少挥发,车间安装防爆通风系统,将挥发气体导入绿色生产的废气处理系统,员工需穿戴耐腐蚀防护服、防护手套,定期开展皮肤、呼吸道健康检查;针对电池化成环节的高压风险,设备需安装双重漏电保护装置,员工上岗前需通过高压安全操作培训,确保操作安全与绿色生产效率的平衡。

在风电设备安装与运维场景中,高空作业(塔筒安装、叶片检修)、大件吊装(风机主机吊装)是核心风险点。体系需围绕“高空防护+吊装安全”适配绿色运维要求:在高空作业环节,采用轻量化、可回收的安全防护装备(如可重复使用的安全带、环保型防滑脚垫),避免传统防护装备的废弃物污染;作业前对吊装设备(如起重机)进行节能性与安全性双重检查,确保设备既符合绿色运维的低能耗要求,又具备可靠的安全性能;在海上风电运维场景中,同步配备防溺水、防盐雾腐蚀的防护装备,定期为员工开展海水腐蚀相关的健康检查,确保员工在绿色运维作业中的安全健康。

赛为安全 (14).jpg

??数字化支撑:依托绿色生产管理系统实现安全健康智能管控

新能源领域普遍具备较高的数字化、智能化基础,安全职业健康管理体系可充分依托现有绿色生产管理系统(如MES生产执行系统、能源管理系统),通过数字化升级实现安全健康管理的“可视化、可追溯、可预警”,避免重复建设数字化平台,契合绿色生产的“高效、低耗”目标。

在数据共享方面,将安全健康数据与绿色生产数据整合至统一平台。例如,光伏企业的MES系统可在记录硅片生产数量、能耗数据的同时,同步采集车间粉尘浓度、化学药剂使用量、员工防护装备佩戴情况等安全健康数据;锂电池企业的能源管理系统在监测生产能耗的同时,实时上传车间温度、电解液挥发浓度等风险数据。各部门可根据权限查询相关数据,生产部门在调整绿色生产计划时,能通过平台快速了解当前车间安全健康风险状态;安全健康管理部门可通过数据分析,识别绿色生产流程中的潜在风险点,例如当光伏车间能耗异常降低时,同步排查是否因设备故障导致粉尘收集装置停运,避免为追求绿色指标而忽视安全健康。

在智能预警方面,利用绿色生产系统的数据分析能力构建安全健康风险预警模型。例如,在锂电池生产车间,系统可根据历史数据设定温度、电解液浓度的安全阈值,当实时数据接近阈值时,自动推送预警信息至生产主管、安全管理员与现场员工,同时联动绿色生产的应急处理系统,启动通风、降温设备;在风电运维场景中,系统可结合天气数据(风速、降雨量)、设备运行数据(塔筒振动频率),自动评估高空作业风险等级,风险超标时禁止作业申请提交,确保绿色运维作业安全。此外,系统可自动记录员工健康数据(体检结果、职业病史),结合员工岗位风险等级,智能推送个性化健康防护建议与培训内容,提升管理精准度。

在应急管理方面,将安全健康应急处置流程嵌入绿色生产应急体系。例如,当光伏车间发生化学药剂泄漏时,系统自动启动绿色生产的废液应急回收流程,同时推送泄漏处置指南至现场员工,明确泄漏区域隔离、防护装备穿戴、应急物资使用等要求;应急处置完成后,系统自动记录处置过程中的物资消耗、废水废气处理情况,确保应急处置既符合安全健康要求,又不违背绿色生产的环保标准。通过数字化的应急联动,实现安全健康应急与绿色生产应急的“无缝衔接”。


??文化培育:让安全健康理念融入绿色生产日常

新能源领域员工普遍具备较强的绿色生产意识,安全职业健康管理体系可借助这一文化基础,通过“文化融合”让安全健康理念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避免管理措施沦为“硬性规定”,实现从“被动遵守”到“主动践行”的转变。

文化培育需依托绿色生产培训体系开展。在员工入职培训中,将“绿色生产与安全健康的协同关系”作为核心内容,通过案例讲解(如某光伏企业因使用低毒材料,既降低了环境污染,又减少了员工职业病发生率)让员工理解二者的内在联系;在在岗培训中,结合绿色生产工艺更新同步开展安全健康防护培训,例如光伏企业引入新的硅片清洗工艺时,既培训新工艺的绿色环保优势,又讲解新工艺下的化学防护要点;定期组织“绿色生产安全健康技能竞赛”,设置“清洁工艺安全操作”“环保材料健康防护”等竞赛项目,让员工在比拼中提升技能,强化理念。

文化落地还需通过场景化活动强化感知。在车间设置“绿色生产安全健康文化墙”,展示员工参与绿色生产、安全健康防护的优秀案例,例如某员工提出的“电解液密封储存改进建议”,既减少了环境污染,又降低了接触风险;定期开展“绿色生产安全健康开放日”,邀请员工家属参观车间,讲解绿色生产工艺与安全健康防护措施,让员工感受到企业对其健康的重视,增强归属感;设立“绿色安全健康建议箱”,鼓励员工提出兼顾绿色生产与安全健康的改进建议,对被采纳的建议给予奖励,激发员工参与积极性。

文化培育的效果需通过激励机制巩固。将安全健康表现与绿色生产绩效挂钩,在现有绿色生产绩效考核体系中,增加“安全健康防护合规率”“绿色生产安全建议贡献度”等指标,对指标优秀的员工与部门给予表彰奖励;开展“绿色安全健康之星”评选,重点表彰在绿色生产中注重安全健康、主动帮助同事提升防护意识的员工,通过榜样力量引导全员践行安全健康理念。通过文化培育与激励机制的结合,让安全健康成为新能源领域绿色生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员工健康安全保障的长效化。



相关资讯400-902-2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