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赛为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新闻中心分类

燃气生产运营管理系统:构建智能化调度与效益提升的双核引擎

发表时间:2025-10-23

一、系统架构的多维协同设计

燃气生产运营管理系统通过构建"感知-决策-执行"的闭环体系,实现了从传统人工调度向智能决策的转型。系统底层采用工业物联网技术,部署压力传感器、流量计和气体成分分析仪等设备,实时采集管网压力波动数据,误差率控制在±0.5%以内。中台搭建数据湖架构,运用时序数据库存储分钟级采样数据,配合流计算引擎实现异常工况的毫秒级响应。上层决策模块引入数字孪生技术,通过建立燃气管网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可模拟不同供气方案下的管网压力分布,预测准确率达92%以上。

赛为安全 (131).jpg

二、动态调度算法的创新应用

系统采用混合整数规划模型优化调度策略,将管网压力约束、储气库容量限制、用户需求波动等12个约束条件纳入算法框架。在实际应用中,通过蒙特卡洛模拟生成5000种工况场景,结合强化学习算法动态调整阀门开度和压缩机启停策略。某城市燃气公司应用该算法后,管网压力波动幅度降低40%,设备能耗下降18%。系统还开发了基于LSTM神经网络的需求预测模块,通过分析历史气象数据、节假日特征和用户消费习惯,实现未来72小时用气量的精准预测,预测误差控制在±3%以内。


三、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机制

系统建立设备健康管理子模块,通过振动分析和温度监测实现压缩机故障预警。采用支持向量机算法对设备振动频谱进行特征提取,可提前14天预判轴承磨损故障,使非计划停机减少65%。在物资管理方面,开发智能仓储系统,运用RFID技术实现备件库存的精准管控,结合ABC分类法优化库存结构,使库存周转率提升30%。系统还建立碳排放核算模型,通过追踪燃气燃烧产生的CO?当量,辅助企业制定碳减排方案,某项目应用后年度碳排放强度下降12%。


四、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构建

系统集成HAZOP分析工具,通过构建故障树模型识别出132个潜在风险点,建立风险矩阵进行分级管控。开发泄漏检测与定位系统,采用小波变换算法处理传感器信号,可将泄漏定位精度提升至5米以内。在应急响应方面,建立多级预案库,通过情景推演生成最优处置方案,将应急响应时间缩短至90秒内。系统还对接政府监管平台,实现重大危险源的在线监测,数据上传频率达到每15秒一次,符合《城镇燃气管理条例》第28条的监管要求。


五、人机协同的决策支持模式

系统开发智能决策辅助界面,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工况描述的语义解析,将复杂数据转化为可视化决策建议。建立专家知识库,收录2000余条处置经验,结合当前工况自动匹配最优方案。在培训模块中,运用VR技术构建虚拟仿真环境,可模拟爆管、火灾等12种极端场景,使操作人员培训效率提升40%。系统还开发移动端应用,实现关键指标的实时推送和异常工况的远程处置,使运维响应半径扩大3倍。

赛为安全 (130).jpg

常见问题解答(FAQs)

Q1:如何实现燃气生产运营系统的多源数据融合?

A:系统采用微服务架构搭建数据中台,通过ETL工具实现SCADA系统、GIS平台、ERP系统等12个异构数据源的标准化接入。开发数据质量看板,对缺失值、异常值、时序错位等问题进行实时监控,建立数据血缘图谱确保可追溯性。运用知识图谱技术构建设备-管道-用户的关联关系,通过图神经网络挖掘潜在关联规律。在数据安全方面,部署国密算法加密传输通道,建立三级等保防护体系,符合《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GB/T 35273-2020)要求。


Q2:系统如何应对突发性供气需求变化?

A:建立弹性调度机制,通过蒙特卡洛模拟生成5000种工况场景,结合强化学习算法动态调整调度策略。开发需求响应模块,与工业用户签订可中断协议,当管网压力低于安全阈值时,自动触发需求侧管理。在硬件层面,配置应急调峰设备,通过压缩天然气(CNG)储气瓶组实现小时级应急供气。系统还建立多源供气通道,通过LNG接收站、管道气和储气库形成三级保障体系,确保极端情况下供气能力不低于日常需求的70%。


Q3:如何确保系统在极端条件下的可靠性?

A:采用冗余设计原则,关键节点配置双机热备系统,网络链路部署环网拓扑结构。开发故障自愈机制,当主控系统失效时,PLC控制器可接管基础控制功能。建立电磁兼容实验室,对系统进行四级浪涌抗扰度测试,确保在雷击等强干扰环境下稳定运行。在软件层面,采用形式化验证方法对核心算法进行安全性证明,通过ISO 26262功能安全认证。系统还建立全生命周期维护机制,通过PHM技术实现预测性维护,使系统可用性达到99.99%。


Q4:如何平衡系统智能化与人工干预的关系?

A:建立人机协同决策框架,设置三级权限管理体系。在常规工况下,系统自动执行优化策略;当检测到异常工况时,触发人工确认机制。开发智能助手功能,通过自然语言交互提供决策建议,同时保留传统控制界面供操作人员使用。在培训方面,建立数字孪生训练平台,模拟系统故障场景进行应急演练。通过A/B测试验证,人机协同模式使调度效率提升25%,同时降低人为误操作风险40%。


Q5:系统如何支持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A:通过构建数据资产管理体系,将生产数据转化为可交易的数字产品。开发API开放平台,与智慧城市系统实现数据互通,参与需求响应市场交易。建立碳资产管理模块,自动生成ESG报告,助力企业获取绿色金融支持。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探索设备即服务(EaaS)模式,通过系统监控设备健康状态,提供按需付费的运维服务。系统还预留AI模型训练接口,支持企业根据业务需求定制开发专用算法模块。



相关资讯400-902-2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