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赛为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新闻中心分类

企业的危害辨识与风险控制工作如何有效开展

发表时间:2019-05-07

危害辨识和风险控制是企业安全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企业环境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运行的主线是风险控制的过程,其基础是危害辨识和风险控制。为了控制风险,首先要对企业所有作业活动中存在的危害加以识别,然后评价每种危害的风险等级,按照危害程度确定控制措施和治理办法,从而实现企业的安全生产。笔者在企业从事多年的危害辨识和风险控制安全管理工作,从以下几方面浅谈企业如何开展危害辨识和风险控制活动。


一、基本概念和实施步骤


(一)基本概念


1.危害因素(危险)——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可能导致人员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有害的环境影响或这些情况组合的要素,包括根源和状态。在工作场所表现为能量物质或危险物质,它们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人们只能对其风险进行削减和控制。

2.风险一危险事件发生或暴露的可能性与由该事件发生或暴露导致的伤害或疾病的严重程度的组合。

3.风险评估——评估来自危险的风险、考虑现有控制的适当性和决定该风险是否可接受的过程。

4.隐患——能量屏蔽上的薄弱点或环节。即物的不安全状态。与“人失误”构成事故致因双因素。隐患是必须消除的,目的是降低危害因素的风险。


(二)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活动基本步骤

 危害辨识 、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活动基本步骤

1.成立危害辨识和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企业应成立由企业最高管理者为组长、安全主管领导为副组长的危害辨识和风险管理领导小组,企业的各职能部门和下属单位的领导应是小组成员。企业的下属单位(分公司、子公司、车间)依次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组织机构应涵盖上至企业最高管理者下至班组长,这样才能推动危害辨识和风险控制活动顺利开展。

2.划分辨识区域—对企业而言,应以机关部室、分公司或车间为区域,班组或岗位为单元开展危害辨识活动。

3.辨识危害——辨识与各项业务活动有关的主要危害。考虑谁会受到伤害以及如何受到伤害。

4.确定风险,进行风险评估—一在假定计划或现有计划的措施适当的情况下,对各项危害有关的风险做出主观评价。评价人员还应考虑控制的有效性以及一旦失败所造成的后果。

5.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和隐患治理项目——判定计划或现有的职业安全健康预防措施是否足以控制危害,并符合法律的要求,不能控制的,危害程度大的,应作为隐患项目投入资金予以治理。

6.编制《安全风险控制体系》,对员工进行培训——应对识别的危害因素按岗位编辑成册,并对员工进行培训,使员工明白岗位的风险和预防措施,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

7.总结实施效果,反馈信息——通过危害辨识活动,能了解企业的安全现状和安全管理水平,为企业领导对安全投入提供依据。


二、活动开展的要求


危害辨识和风险控制活动涵盖了所有的职业安全健康危害,应是对全部的危害进行综合评价,而不是单单对健康危害、环境危害进行单个的评价。

(一)为保证危害辨识和风险控制活动顺利进行,企业应该做到:

1.从企业最高层到企业每一个员工都应参与危害辨识和风险控制活动;

2.企业应成立由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熟练的技工人员组成的风险评估小组;

3.开展前应让员工明白实施的阶段和应达到的效果和目标;

4.应对评估人员进行相应的安全知识培训;

5.确定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方式;

6.确定识别危害和危害分类的方法;

7.确定风险是否可承受的标准,计划的和现有的控制措施是否充分;

8.提出的风险控制方法。


三、危害分类及识别


对危险、危害因素进行分类,是为了便于进行危险、危害因素辨识和分析。.危险、危害因素的分类方法有许多种,如按导致事故直接原因分类,参照事故类别及职业健康的方法分类。

(一)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根据国标GB/T13816-1992《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代码》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危险和危害因素分为6类:

1.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2.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3.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

4.心理与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5.行为性危险又危害因素、

6.其它危险、危害因素。


(二)按事故类别进行分类,参照《企业事故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将危害因素分为20类:1.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3.机械伤害、4.起重伤害、5.触电、6.淹溺、7.灼烫、8.火灾、9.高处坠落、10.坍塌、11.冒顶片帮、12.放炮、13.透水、14.火药爆炸、15.瓦斯爆炸、16.锅炉爆炸、17.容器爆炸、18.其他爆炸、19.中毒和窒息、20.其他伤害。


(三)按职业健康分类,将危害因素分为七大类:1.生产}生粉尘、2.毒物、3.噪声与振动、4.高温、5.低温、6.辐射、7.其他伤害。危害识别的方法通常有:询问和交流、现场观察、查阅有关记录、获取外部信息以及安全检查表等。


四、风险评价方法介绍


通常用危害性事件发生可能性和后果严重度来表示风险的大小。按评价结果类型可将风险评价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定性评价:定性评价是根据经验对生产中的设备、设施或系统等从工艺、设备本身、环境、人员配置和管理等方面进行定性判断,评价结果由危险集合给出,可以用“是、非”,“合格、不合格”等形式,矩阵评价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安全检查表等常用的定性评价方法。


定性评价方法的主要优点是简单、直观、容易掌握,并且可以清楚地表达出设备、设施或系统的当前状态;其缺点是评价结果不能量化,评价结果取决于评价人员的经验,对同一评价对象,不同的评价人员可能得出不同的评价结果;该方法的另一个缺点是需要确定大量的评价依据实践经验,因为必须根据已经设定的评价依据和已知的实践经验,评价人员才能对设备、设施或系统的当前状态给出相对符合实际的评价结果。


定量评价:定量评价是对系统中固有的或潜在的特定危害事件的可能性和(或)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和评估,以便从数量上说明被评价对象的危险等级,将潜在的火灾、爆炸危险性纳入安全管理。


定量的安全评价,在安全系统工程中有两大类方法,一类是概率法,它用积累的故障数据计算出故障或事故的概率,进而计算出风险率,取得以量表示的安全陛。此类方法如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事故树分析和事件树分析等(由于缺少故障数据,实际应用中尚有一定困难)。另一类是指数法,最早由美国道化学公司提出的“火灾爆炸指数评价法”即属此类。之后,英国、日本等国在此基础上又先后推出其他一些评价方法,如帝国化学公司的“火灾爆炸毒性指数评价法”、日本劳动省的“六阶段法”。


但在企业应用广的是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它是利用与系统风险率有关的3种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3种因素是: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人体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危险眭D=LEC


三个主要因素的评分方法如表1、表2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危险等级的划分是凭经验判断,难免带有局限性,不能认为是普遍适用的,应用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予以修正。在企业中,可以将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直接判定为重要危害因素:

1.特种设备、

2.民用爆破器材、

3.剧毒品、

4.列入《危险货物品名表》中的化学品及经化学或生物反应能产生危险化学品的物质、

5.36V以上带电载体、

6.以往导致发生一般B级及以上安全事故的危害因素、

7.有可能导致发生一般A级及以上安全事故的危害因素。

表1三个主要因素的评分方法

分数值事故或危险事件发 生的可能性分数(L)分数值暴露于危险职业危害 的频率分数值 (E )分数值危险严重程度(可能后果)分数值 (C)
10完全会被预料到10连续暴露100

特大伤亡

6
相当可能6每天数次暴露40重大伤亡或特大财产损失
3不经常,但可能4每周几次或偶然的暴露15
伤亡事故或重大财产损失
1完全意外极少可能3每周一次暴露7
永久的全残或财产局部损失
0.5可以设想但高度不可能2每月一次暴露5
重伤或永久性局部残疾或财产轻度损伤
0.2极不可能1每年一次暴露2轻伤或轻度或财产轻微损伤
0.1实际上不可能0.5非常罕见地暴露1轻微伤害或中毒

表2评价结果分类及控制要求

分数值(D)危险程度(级别)控制要求
>320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
160-320高度危险需要立即整改
70- 160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20-70可能危险可接受需要注意
<20稍有危险可被接受

五、实施过程中坚持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一)坚持的原则

1.科学性——风险的识别是分辨、识别、确定生产中存在的危险,它是预测安全状态和事故发生途径的一种手段。所以在识别时要有科学的安全理论作指导,能真正揭示生产中安全风险因素存在的部位、出现的方式、事故发生的途径及其变化的规律,并予以准确描述,能定性、定量的量定性、定量,力求真实准确地反映风险的原状,为寻找解决方案提供依据。


2.全面性—识别风险因素时不要发生遗漏,以免留下隐患。要从工艺过程、生产设备装置、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系统、制度等诸多方面进行分析、识别。不仅要分析正常生产运转、操作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还要分析、识别开停车、操作失误、检修,特别是非正常生产情况下的风险作业后果。


3.预测性—对于风险因素,还要分析其触发事件,亦即风险因素出现的条件或设想的事故模式。

(二)注意事项

为使危害辨识和风险控制活动长效性、持久性,企业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1.企业员工应明白危害信息传递方式及路线(如图1)

危害信息传递方式:


员工发现危害因素后,初步判断风险级别,如属一般危害因素,立即报告本班班长,由班长制定风险控制削减措施,员工具体执行;如属重要危害因素,由班长报告本单位领导或现场HSE监督员,由HSE监督员或本单位领导上报强化危害辨识与风险管理小组办公室,讨论确定风险程度和控制方案,统一组织制定削减控制措施,员工具体执行。


当生产工艺、材料、产品结构发生变化时,对于新增风险,由强化危害辨识与风险管理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危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并将识别和评价结果向员工交底。

图1危害信息传递方式及路线图

图1危害信息传递方式及路线图

2.企业应建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PDCA)和奖惩制度(见图2)


P阶段—企业每年组织员工开展一次危害因素辨识活动,增强员工的参与热情,使危害辨识更加全面、充分,不断提高削减控制措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对本年度危害因素辨识活动实施效果进行回顾、总结。通过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并安排部署下一年的危害因素辨识活动,组织员工对企业危害因素进行再辨识,根据辨识出的新危害因素,强化危害辨识与风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和实施方案。

图2风险管理长效机制


D阶段—根据风险削减控制实施计划,从人、管理、设备、环境四个方面认真组织实施。


C阶段—在实施过程中,强化危害辨识与风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随时检查实施情况,企业领导每月进行检查,利用车间班长会和专题会等形式,通报实施情况,对实施好的班组及个人进行奖励,对未完成的班组和个人进行处罚,并将实施情况纳人本月班组考核,进行兑现。


A阶段—每年底企业对当年风险识别活动进行总结,总结实施效果,积累经验,将此次工作的成功做法和工作经验纳人企业的制度、规定中,形成长效机制,持续改进企业的安全管理,健全车间《安全风险控制体系》,为企业下一步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实施做好准备。


六、危害辨识、风险评价租风险控制活动的意义


(一)风险识别与控制是安全管理科学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美国杜邦公司提出“所有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安全管理理论,并在长达100年的时间在全球135个生产和加工设施中没有发生过一起“严重伤害(致残)事故”等级以上的事故,由此杜邦公司也自豪地宣称自己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公司。这一成绩的取得,与杜邦公司制定了一整套风险和安全识别实施体系,有效地控制了作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有直接关系。由此可见,企业若抓好风险识别与控制工作,企业的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二)进行风险识别与控制是遏制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


伴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生产设备、环境与人的负荷越来越高,逐渐增多的因素,导致了事故的不断发生。开展全员的、自下而上的安全风险识别活动,制定对应的《安全风险控制体系》,从而达到削减、控制事故的目的,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三)开展安全风险识别活动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教育


安全风险识别活动定义为“以班组为单元、自下而上的群众自我教育活动”。就是要让每一位员工,特别是操作岗位上的员工,通过讨论,把自己工作岗位存在的各种风险,一一寻找出来,并通过自己的经验感受,拿出削减和应对的方法,这样的方式不但紧密结合实际,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员工参与的积极性与自觉性,使员工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安全自我教育。


(四)风险识别活动是目前各种安全活动的有力补充和深度延伸


与过去相比,近年我们在安全生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安全活动,但事故,特别是亡人事故仍时有发生,主要原’因是这些活动大部分是灌输性的,员工大多是被动的参与,触及灵魂、形成自觉行动的并不多。一旦发生事故,常听到这样的抱怨:“谁会想到能出现这样的事情!”对一些事故的分析表明,一部分事故的发生是事前人们所没有预料到的,也就是说事前人们没有认识到会发生事故,没有进行有效的风险识别,没有寻找到风险源,没有发现事故隐患。如果我们对风险进行了识别,采取了削减措施,规定了作业程序,从源头消除了事故发生的条件,就可以避免事故的发生。开展风险识别活动,让员工通过讨论认真分析身边的各种风险及可能导致的后果,并拿出削减和应对风险的办法,加以执行。这种主动参与的活动,会让员工留下深刻印象,有效地消除侥幸心理,杜绝违章行为,保证安全生产。

作者:杨晓煜 周立芳

相关阅读:

1、如何搞好危害辨识工作促进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发展

2、如何加强电力生产安全风险控制和基建安全管理水平

3、化工企业开展安全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探讨



相关资讯400-902-2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