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赛为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新闻中心分类

企业安全管理中的非正式群体功能浅析

发表时间:2018-06-12

摘要:在企业中非正式群体是客观存在的,它对企业安全管理具有正向(积极)和负向(消极)的双重功能。如果正确引导,非正式群体可弥补正式群体的不足,在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目标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反之,则会干扰企业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企业安全管理者应正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并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充分利用其特点,加强引导与控制,因势利导,趋利避害,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企业安全目标服务。本文介绍了企业非正式群体的类型及特点,阐述了在企业安全管理中如何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利用及控制管理,充分发挥非正式群体的正向功能,限制其负向功能。


1、引言


非正式群体的概念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通过霍桑试验首次提出来的。它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由于兴趣、观点、爱好、习惯、志向和态度等的一致性而自发形成,没有得到组织批准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人群结合体。它通常存在于正式群体之中或与正式群体交叉。企业中可能存在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非正式群体,企业中的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正式群体而言的,它是企业成员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由于抱有共同的社会感情、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取向、业余爱好、亲缘与经济利益、专业技术特点等,而自发形成的非正式团体。成员之间的关系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在一般情况下,非正式群体对于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具有双重性功能,有时能成为正式群体的辅助力量,有时则可能阻碍甚至破坏正式群体正常的安全生产活动。因此,对企业非正式群体的认识以及对它的引导、利用与控制,将直接影响安全管理工作的绩效,是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必须重视的问题。

企业安全管理中的非正式群体功能浅析

2、企业非正式群体的类型、特点及对安全管理的影响


企业非正式群体由于其形成条件的差异性,决定了它们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按其形成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亲缘型、情感型、时空型(如同乡、同学、同事等)、兴趣爱好型(如钓鱼者协会、棋牌协会等)、志向信仰型、利益型六种类型。如果根据非正式群体的效应,则可分为三种类型:(1)积极型,如企业内自愿组合的技术攻关小组、企业的业余文体团体,这种非正式群体可促进企业的安全生产活动,是一种积极的因素;(2)消极型,如某些对企业安全生产目标或管理方式有抵触情绪的人自然形成的无形群体,这种非正式群体对于企业的正常安全生产活动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3)破坏型,如具有反社会倾向的非正式群体,这种非正式群体对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目标具有危害作用。在企业中,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一起构成了企业组织中人际关系的总和。企业的安全管理,既要面对有组织的正式群体(如车间、科室、班组、团支部等),又要面对职工所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如同乡、同学、爱好相同者、亲属等)。在企业中正式群体占主导地位,安全组织与管理制度就是依附于正式群体而实施的。但非正式群体具有很强的凝聚力、浓厚的群体意识、有自然形成的核心(领袖)人物、信息沟通灵敏和群体效率高等特点。对企业的安全生产活动来说,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可表现为正向的(积极的)和负向的(消极的)影响,即非正式群体对企业安全管理及个人的安全行为,既可以起到积极作用,也可产生消极作用。如果正确引导,非正式群体可弥补正式群体的不足,在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目标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反之,则会干扰企业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


3、在企业安全管理中如何对待非正式群体的双重功能


3.1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


对于企业安全管理者来说,首先要认识到非正式群体是客观存在的,因为正式群体不可能满足人的一切需要。第二,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之间不一定是矛盾的,处理得好有利于正式群体的建设。第三,非正式群体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甚至超过正式群体。因此,在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中,不但要对正式群体进行科学的规范和有效的管理,还要对正式群体中大量存在的非正式群体给予充分的关注和重视。应正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并充分认识非正式群体,包括非正式群体的类型、数量、规模以及各群体形成的原因、维系的基础、成员构成、情感倾向、领袖人物及群体目标和规范等,做到心中有数,针对其性质、特点及具体情况,正确分析其双向功能,因势利导,趋利避害,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引导,把非正式群体的活动引导到为达成正式群体安全生产目标服务的轨道上来,充分发挥其安全生产中的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作用。


3.2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发挥非正式群体的正向(积极)功能


3.2.1增强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企业中非正式群体规模大小不同、类型不一、性质有别,群体内成员个体安全素质存在差异,但成员间感情密切,相互信任,彼此间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式的安全教育的作用有时甚至不如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对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经验的传递作用(但要注意避免传递错误的认识和经验),企业安全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特点。一方面,在工作中可有意识将非正式群体中安全素质的优差成员安排在同一班组或相邻工作岗位,积极引导非正式群体成员中的优差配对。如一些企业开展的“一帮一对红”活动,其对子成员不是由组织指定,而是由成员自主选择,企业管理者应积极引导非正式群体成员中操作能力强、安全意识及责任心强的成员与这方面相对较弱的成员配成对,从而起到传、帮、带的作用,成员间可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安全操作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另一方面,非正式群体成员的群体观念很强,对于技术不熟练或违章作业的成员,非正式群体的其他伙伴成员会自觉地给予指导、帮助和教育,或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成员在安全生产活动中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如师徒安全教育、亲属安全教育等。由于成员间关系密切、相互理解与信任,彼此间易沟通,因此可增强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3.2.2创造良好的安全心理环境


非正式群体中的成员间关系密切,相互间能关心、理解、信任与支持,许多思想、观点、意见易于交流和沟通。企业可利用这些特点开展思想交流工作,以稳定情绪、提高士气。当一些职工在工作、生活等方面遇到矛盾或纠纷时,正式组织正面教育收获不大的时候,可利用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感情密切、相互信任的特点,做好成员的思想疏导工作,及时调整情绪,化解矛盾,使其心情舒畅地工作,减少安全隐患,防止事故发生。如非正式群体成员在生产作业中的不安全行为受到惩罚或批评后,产生抵触情绪,或灰心泄气,甚至“破罐子破摔”。对待这样的职工,用非正式群体成员来做安全思想工作,把他们的情绪由消极转为积极,可能收获较大。如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改制重组,职工面对岗位调整、失业威胁、下岗分流所带来的自身利益格局的变化,心理上和生活上承受的压力无疑是巨大的,职工普遍情绪低落,对前途感到茫然,寻求心理安全与支持的愿望十分强烈,特别需要依靠和支撑,甚至需要“同病相怜”的感受来抵御心理的压力,若不及时疏导,则工作中易引发不安全心理和行为,成为企业安全工作的一大“天敌”。一些人工作时,人在岗位而心不在岗,对工作敷衍了事,得过且过;部分职工转岗后,由于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安全知识缺乏,安全操作技能低,对工作缺乏信心,这些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安全生产。这时除了正式组织要加强对其宣传教育和帮助外,通过职工间、非官方的以情感为纽带的非正式群体,能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些压力进行缓解和消融,使其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和对待企业的改革,从而增强职工的自信心,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确保安全生产。


3.2.3取得非正式群体中的“领袖人物”对安全工作的支持


任何非正式群体中总存在一个或几个“重要”人物(即“领袖人物”),这些领袖人物往往是能力较强、文化技术水平较高、品德较优的人,他们具有一种特殊的影响力,在成员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威望。他们的意识和行为对群体规范和目标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对成员的心理和行为具有导向的作用。如果他们协助企业安全管理部门或安全管理人员的话,就能对企业安全工作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否则可能会对企业的安全工作起到负面影响。作为企业安全管理者,应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和沟通,了解其个性特点,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使之成为群体安全行为的楷模,借助非正式群体“领袖人物”的影响来为安全生产服务,通过他们引导非正式群体树立良好的安全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帮助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如协助安全管理人员做好有习惯性违章行为或安全工作未达标成员的转化教育工作),鼓励他们参与企业的安全决策,积极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对于那些具有良好的安全素质,业务能力较强,有一定组织管理才能、文化水平较高、身心素质好的“领袖人物”,可吸收他们担任安全管理人员(或生产管理人员),甚至可以提拔到领导岗位。这样,他们既是企业的管理者,又是非正式群体所公认和拥护的人物,一方面,他们可通过行使组织赋予他们的特殊职权及依靠安全规章制度来规范成员的安全行为;另一方面,依靠自身的人格魅力、榜样和情感的力量来影响成员的安全行为,充分发挥其安全生产中的积极作用。


3.2.4营造企业安全和谐的人际环境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协调安全及其他各项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安全生产、文明生产的重要条件。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往往有许多社会心理方面的需要希望能在非正式群体中及时得到满足。企业在设计正式群体时,应充分考虑人们的志向、爱好、能力结构、个性特点等因素。在改革用工制度时,可采取把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作用结合起来的方法,采用劳动优化组合的形式,把非正式群体转化为正式群体,即把性格相投、有共同语言和兴趣爱好的人,安排在同一部门、班组或相邻的工作岗位上,使职工处在最佳的心理环境和人际氛围中。如日本企业界就非常重视非正式群体的作用,采取自由结合、自愿参加、自我选定生产小组,对于非正式群体的正效应行为,普遍予以鼓励,甚至重奖有成效者;在我国,当代的企业采用聘用组合、优化组合、自由组合等劳动组合方式,实际上就是使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在结构上趋于一致。由感情、志趣相投,价值观一致或相近的人组合在一起,相互之间处于一种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中,这样就能使成员心情舒畅,相互协调,有利于增强正式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安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减少因人际关系不协调造成的思想压力和心理紧张,提高工作效率,防止发生事故。


3.2.5完善企业安全工作信息网


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感情密切、交往频繁,交流意愿强,成员之间畅所欲言,彼此间沟通自由,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渠道畅通、灵敏、快速。企业安全管理者如能有效利用好这些渠道,并积极地与非正式群体沟通,构筑安全工作的“信息桥梁”,就能及时收集安全信息,了解职工的安全心理需要和价值观,掌握职工中存在的安全思想动态及生产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收集职工对安全管理人员和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及建议,集思广益,认真分析,积极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以提高安全决策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可行性,以便及时改进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一方面,企业在开展安全工作时,如制订安全工作目标、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生产措施或开展安全技术攻关活动等,可广泛征求各种类型的非正式群体的意见,因为在这些非正式群体成员中,可能有不同层次的科技人员、不同技术层次的工人、不同年龄的工人、不同性别的工人等,以利于增强制度、方案及措施的群众性、科学性和可行性。企业对采纳的安全合理化建议,可按效果和作用给予不同的奖励,以提高成员参与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利用非正式群体信息渠道畅通易产生较大宣传效果的特点,大力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科技、兄弟单位的安全生产经验以及企业的安全工作方针目标、安全规章制度、安全文化、事故案例等,形成一个快速、高效呈蛛网状的安全工作信息网,确保安全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3.2.6营造企业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安全文化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和推动力,是员工精神、素质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和发展根本。通过职工间自发组织的摄影爱好者协会、钓鱼者协会、户外活动俱乐部等,成员间通过开展共同喜爱的活动,既可缓解生产任务紧张、单调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又可陶冶情操、保健身心,提高自身素养,增进成员间友谊,促进彼此间相互了解和沟通,优化人际关系,对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企业管理人员,特别是安全管理者,应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同他们进行情感、思想、观点的交流与沟通,增强彼此间的了解与信任,以利于安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并通过引导促进活动的健康开展。


3.3采取有效措施限制非正式群体的负向(消极)功能


3.3.1积极引导,改变不安全的群体(行为)规范


在安全生产上群体行为规范有二种:一种是由组织明文规定的安全行为规范,即各种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它是依附于正式群体而实施的;另一种则是非正式的、由成员在实践中自然形成的行为规范,多表现为不安全的行为规范,如习惯性违章操作等行为。非正式群体中内部压力大,标准化倾向强,有一套见效快且不成文的奖惩制度和手段。一旦非正式群体在生产实践中形成不安全的群体(行为)规范,基于群体压力,成员易盲目从众,产生(或传递)错误的认识、经验及行为。如企业生产中某些作业需戴安全帽,有些非正式群体成员认为这是“胆小”的行为,这就是一种无形的群体“规范”,对安全生产会产生不利影响,安全管理人员应多做非正式群体中有影响人物的工作,通过他们引导非正式群体改变这种不安全的群体(行为)规范,树立正确的安全态度和良好的群体(行为)规范,使之与企业安全目标一致。要善于利用从众积极的一面,如利用班前、班后会等各种形式安全会议、安全教育培训或开展安全知识竞赛、操作比武等正式组织的安全活动,积极引导非正式群体成员参与其中,对表现突出者,采取物质和精神并重的激励方式进行奖励,以提高群体安全意识及安全能力。


3.3.2正确引导,避免产生不利于安全生产的群体心理行为


非正式群体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心理协调性,对外具有排他性。当正式群体的安全规范限制了非正式群体活动时,或当非正式群体中某一成员因违章作业或安全工作未达标而遭到组织惩罚或批评而产生不满情绪时,容易引起非正式群体其他成员的无原则同情,出现不正常的心理气氛,甚至产生对企业各级领导或管理人员的抵触情绪,如传播“小道消息”、不服从生产指挥、消极怠工等,从而导致不利于安全生产的行为,进而对安全管理工作造成负面影响。安全管理者对此应高度重视,并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加以正确的引导,必要时重新调整组织结构,如通过调动员工的工作班次、工作岗位,打破原有消极的非正式群体关系,减弱或消除其负面影响。


3.3.3避免传播不真实的消息或谣言,干扰企业正常的安全信息交流


非正式群体成员间交往十分频繁,信息传递十分快捷,但非正式群体内的成员看问题容易出现片面性,信息的传递往往缺乏全面调查了解,加之传递渠道过于丰富和错综复杂,因此传递的信息容易出现失真,个别甚至乘机散布谣言,传播小道消息,干扰企业正常的安全信息交流,引起职工思想混乱,甚至影响干群关系,妨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作为企业安全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给予正确的指导,如通过广播、宣传栏、标语、观看DVD、与非正式群体成员谈心进行交流沟通等方式,确保安全信息的正常传递。


3.3.4积极疏导,避免开展不健康的群体娱乐活动


有的非正式群体热衷于业余“不正当”的活动,如多年来屡禁不绝的“麻将风”、“扑克牌风”,这类业余娱乐群体把成员的大量精力和时间引向娱乐消遣,有些甚至发展为聚众赌博,如果活动过于频繁,持续时间长,有的甚至在上班时间仍暗地活动,就容易引起成员疲劳和分心,成员间易产生矛盾和纠纷,不利于成员的身心健康和团结,同时也易引发家庭矛盾,导致工作时无精打睬,精神不集中、注意力分散、心情松懈,工作效率降低,甚至诱发安全事故。安全管理者对此应高度重视,讲明危害,并给予积极的疏导,如通过企业工会等组织,在工余时间开展一些有益的适合不同年龄层次职工特点的文体娱乐活动等,必要时予以禁止。将非正式群体的活动引上健康的轨道,营造企业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4、结论及建议


(1)在企业中非正式群体是客观存在的,它对企业安全管理具有正向(积极)和负向(消极)的双重功能。如果正确引导,非正式群体可弥补正式群体的不足,在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目标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反之,则会干扰企业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企业安全管理者应充分认识企业中的各种非正式群体,并充分利用其特点,加强引导、利用及控制管理,充分发挥非正式群体的正向功能,限制其负向功能。


(2)如果正确引导,非正式群体对企业安全管理可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作用:可增强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创造良好的安全心理环境;完善企业安全工作信息网,提高安全决策的科学性、群众性和可行性;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推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同时非正式群体对企业安全管理易产生如下几个方面的负面影响:易形成不安全的群体(行为)规范,成员易盲目从众;易产生不利于安全生产的群体心理行为;易传播不真实的消息或谣言,干扰企业正常的安全信息交流;易沉迷于不健康的群体娱乐活动,导致工作效率降低,甚至诱发安全事故。企业安全管理者应认真地加以分析,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限制非正式群体的这些负向(消极)功能。


(3)对待非正式群体采取否认、放任或压制,均不利于企业的安全生产活动,承认它,善于协调,因势利导,才能使非正式群体有利于企业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企业安全管理者应妥善处理和协调好各种不同非正式群体之间的关系,增强彼此间的横向联系与沟通,减少他们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并注意协调好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之形成一股合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企业安全目标服务。


相关资讯400-902-2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