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赛为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新闻中心分类

大风天施工现场安全风险辨识如何进行动态监测?

发表时间:2025-07-16

在建筑工程领域,大风天气对施工安全构成的威胁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本文从技术融合、流程优化、人员管理三个维度,系统阐述动态监测体系的构建路径,提出区别于传统监测模式的创新性解决方案。

赛为安全 (137).jpg

一、多源感知技术的协同应用 

通过构建"三维立体监测网络"实现风险数据的全要素采集。地面部署的智能风速传感器采用自适应校准算法,可自动补偿因设备老化产生的测量偏差。塔吊顶部安装的激光测风雷达,能实时捕捉高空风场变化趋势。无人机搭载的多光谱成像设备,可对高处作业面进行毫米级形变监测。某沿海城市钢结构项目实践表明,这种多源数据融合模式使预警准确率提升至92%,较传统单点监测提高37个百分点。


二、数据智能分析平台的创新应用 

开发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监测预警系统,将历史气象数据、工程结构参数、施工进度信息进行多维建模。系统采用边缘计算技术,在设备端完成初级数据处理,有效降低云端传输压力。当监测到风速超过临界值时,平台自动启动"风险传导模拟"功能,预测脚手架倒塌、塔吊倾覆等次生灾害概率。某超高层建筑项目应用该系统后,成功将大风天气下的停工决策时间缩短至8分钟。


三、动态响应机制的建立 

建立分级响应制度,将监测数据与施工工序进行智能匹配。当风速达到6级时,系统自动触发"高处作业禁令",通过智能安全帽定位系统确认人员撤离状态。在8级风预警阶段,启动结构加固预案,无人机集群可自动携带锚固件对临时设施进行加固。某桥梁工程通过该机制,在2023年台风季避免了价值2800万元的设备损失。

赛为安全 (136).jpg

四、人员能力的持续提升

 构建"监测-培训-考核"闭环管理体系。开发VR模拟训练系统,让作业人员在虚拟环境中体验不同风速等级下的施工场景。安全管理人员需定期参加气象数据分析培训,掌握风压计算、结构稳定性评估等专业技能。某总承包单位实施该体系后,监测系统误报率下降41%,应急响应效率提升63%。


五、监测设备的智能化升级 

研发具备环境自适应能力的监测终端。新型传感器采用太阳能+振动发电双供电模式,可在极端天气下持续工作72小时。设备内置的故障自检模块,能提前48小时预警传感器性能衰减。某装配式建筑项目应用该设备后,维护成本降低58%,数据连续性达99.7%。

该监测体系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显著优势: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跨设备数据互通,利用AI算法优化预警阈值设定,借助移动互联平台提升信息传递效率。某合作单位在雄安新区建设项目中,成功将大风天气造成的工期延误缩短60%,为复杂气候条件下的安全施工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方案。



相关资讯400-902-2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