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赛为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新闻中心分类

煤矿安全生产“三点”控制管理法

发表时间:2017-11-10

摘要:通过对煤矿近年数万条隐患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威胁井下安全生产的因素可以总结为“三点”,即“危险点、危害点、事故高发点”。这“三点”是煤矿安全生产的要点、注意点和主控点。有效地控制“三点”,有助于掌控井下现场,进而减少事故发生。



煤矿安全生产指的是指通过人、机、环、管理的和谐运作,使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各种事故风险和伤害因素始终处于有效控制状态,切实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终实现没有危险、没有损伤地科学合理地生产组织。要保证安全生产,必须有效控制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各种风险和伤害因素,因此,如何识别哪些是风险和伤害因素成为安全管理的重点,为了更快、更准确地识别、控制生产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和伤害因素,我们需要对这些风险和伤害因素进行搜集、汇总、预想、归类,最终将其划定为“三点”,即“危险点、危害点、事故高发点”。


1、“三点”控制管理



1.1“三点”的要义



危险点是指潜藏于某一岗位、地点、作业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其发生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等的状态。危害点是指某一岗位、地点、作业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具有明显性,其发生必定会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等的现象。事故高发点是指某一岗位、地点、作业环境中曾经发生过事故或多次发生了事故等的事实。


1.2“三点”的控制


1)控制危险点是指控制作业点或岗位的固有危险性,使这种潜在危险性不能表达或者不给其表达的机会。危险点固有的危险性使它成为安全控制的要点。危险点发生事故的概率很大,但并不表明它时时、处处要发生事故,只要安全措施到位、防范办法周密,是可以把危险点变成不危险点的,这就要求在如何控制危险点上下功夫,如何将刚要萌发事故的危险点变成不危险点上下功夫。


2)控制危害点是指控制相对于其它岗位或作业点更具危害性的地点。危害点具有危害性,如井下的有毒有害气体就是危害点,毫无疑问它是现场安全生产的控制重点。要控制危害点的危害性,除了设计的安全性以外,还必须使施工人员了解危害物质的性质、预防的办法、控制的重点、紧急情况下的应急措施等。


3)事故高发点是指曾经发生过事故或多次发生了事故的作业点或岗位,这样的点就是现场安全生产的控制难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于事故高发点,主要是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发生事故的概率或者尽可能地减少发生事故后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另外就是要深刻吸取事故教训、杜绝重复性事故的发生。


2“三点”之间的关系



2.1相互依托关系


调查统计显示:危险点最多,而且它是另外2点的基础,因此它在最底层,显现最不明显,很难被发现,但是人们对其认识程度最大;而危害点相对较少,在中间,根据概率统计学原理,任何一岗位或地点要么很安全、要么很危险、再者就是处于中间位置,而危害点既没有事故高发的危险性,又没有让人放心的安全性,这就要求它处于中间位置;事故高发点是一种过去时,在过去的某一时间、空间内,已发生的事实,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煤矿行业人员素质进一步提升,操作程序进一步娴熟,预防措施、应急预案也进一步完善,并且,不断地采用新技术、新装备,有效地降低了事故发生的概率,总结过去发生事故的经验教训,对于今天是一种借鉴和警示,因此在最顶层。“三点”相互关系,如图1。

煤矿安全生产“三点”控制管理法


图1“三点”之间相互关系图


2.2相互包含关系

“三点”之间,看似没有关联,其实有着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正是因为危险点普遍存在,其危险性可能发生,一旦发生可能造成危害,于是就成了危害点,危害点时常造成危害甚至酿成事故,就成为事故高发点。



3、煤矿“三点”的分布


受施工环境的限制,井下广泛存在着危险点,离散分布着危害点,集中残留着事故高发点,这些地点的危险性通过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管理的不善之处表现出来。


3.1人员


1)危险点。知识匮乏,认识缺陷;不懂岗位责任制和岗位操作标准,操作技能不熟练;对不安全因素警惕性较低,麻痹大意,存在侥幸心理,没有在排除隐患后作业等。


2)危害点。在没有排除故障的情况下操作,没有做好防护或提出警告;在不安全的速度下、保护不到位、设备不完好等情况下进行操作;处于不安全的位置或不安全的操作姿势等。


3)事故高发点。严重违章行为;强烈的侥幸心理与麻痹大意。


3.2设备


1)危险点。设备的危险点是伴随着操作活动生成,随着操作结束,危险点也随之消失;设备制造或维修不良,存在缺陷,在操作时潜伏的缺陷就会变成现实的危险;违章操作直接生成的危险点;其它。


2)危害点。未经许可开动、关停、移动设备;开动、关停设备时未给信号;开关未闭锁,造成意外转动、通电或泄漏等;忘记关闭设备;忽视警告标志、警告信号;操作错误(指按钮、阀门、扳手、把柄等的操作);甩掉各种设备保护装置操作。


3)事故高发点。检修运行中或带电的电气设备;清理机尾底煤时运行中胶带;无信号、保护操作的设备;带病运转。


3.3环境


1)危险点。施工地点风量不足,温度、湿度不当;煤层倾角较大,巷道及采面较难布置;煤体松软,易扬尘;顶板破碎,控制较难;局部淋水较大,稀滑;局部噪声较大;局部机械设备较多;作业环境狭窄,施工不便;作业地点杂物较多,行动不便。


2)危害点。巷道中煤尘或岩尘较大;施工作业地点噪声较大;施工地点有毒有害气体涌出量较大,且风量不足;井下安全设施不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


3)事故高发点。人的不安全行为,设备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相遇的几率很大。


3.4管理


1)危险点。管理人员水平有限,对煤矿井下现场管理不到位;机构过于庞大,管理人员配备不足,尾大不掉;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经常出现上情下不达。


2)危害点。对井下安全重点认识不到位,没有做到事前预防;对危险地点防范措施不到位,不按设计施工;从设计之初就存在设计上的缺陷,人为埋下隐患。


3)事故高发点。违章指挥。


4、预防“三点”发生的措施


1)危险点控制。对所有在危险点的作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加强对危险点的巡检,及时处理伤害因素;设立重点监测、监控设备,进行数据化管理;配备足够的消防器材和应急救援物资;危险点有明显的安全标志和安全需知牌;危险点现场必须保持畅通的安全通道;危险点现场要经常保持现场的整洁、文明;在危险点工作的人员,必须及时向矿井汇报各类工作进展情况等。


2)危害点控制。编制危害点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从业人员必须经过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加强对危害点的巡检;配足过滤式防毒面具,每个点至少配2具氧气呼吸器;现场保持通畅的通道;现场必须使用防爆电器等。


3)事故高发点控制。在事故高发点现场挂上警示牌,说明这个点曾经多次发生过事故,警示大家要引以为戒;重新审定操作规程,针对已发事故的分析结果改进操作方式;对事故高发点加强监控和安全检查频率;对事故高发点加强设施和装备,如增加安全设施、改进工作环境等;把事故高发点作为现场安全教育的基地;对事故高发点建立健全3个系统:组织保障系统,人员职责系统,管理功能系统。


5、实施与管理


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及组织机构。成立“三点”控制管理领导小组,主要负责风险及伤害因素的预控,明确组长、副组长、组员的责任。组长主要负责全队“三点”控制管理的各项工作,负责组织制定“三点”控制管理的各项考核制度和实施标准;副组长主要协助组长搞好本队的“三点”控制管理工作,贯彻上级安全生产的各种文件和会议精神,并随着作业环境的变换,认真观察现场,调查研究现场安全隐患,超前发现施工过程中的“三点”,做到预先控制、预先处理、及时上报;技术员主要负责收集施工区队责任范围内的各种不安全隐患。


2)“三点”控制管理实施。“三点”控制管理领导小组针对搜集的各种风险和伤害因素(危险点、危害点、事故高发点),进行分类、汇总、调查、分析后,并结合现场施工人员的建议,分别对施工现场这“三点”制定控制方案,采用“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方法,放大“三点”的分布范围,从更广、更深的层次控制“三点”。对于“三点”,根据不同类型采取不同措施:人员方面,增强入职人员的素质,加大作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设备方面,购进煤矿需用的正规设备,加强对其巡检与定期检修,降低设备故障次数、杜绝设备带病运转;现场方面,采用现场挂牌标示法强化控制管理,实施挂牌制,标明危险、危害性质、类型、注意事项等内容,以警示他人。比如:密闭地点设警示牌、放炮期间挂警戒牌、盲巷必须打设密闭墙、避灾路线牌、红灯、警冲标、临时密闭(栅栏)、信号、“一坡三挡”等各种安全标示、安全设施等。


3)管控措施见成效、实现安全生产。通过“三点”控制预知体系的运行,全面辨识各生产系统、各作业环节、各工作岗位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明确安全管理的对象,对辨识出来的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其危险程度,制定专项预防措施,做到了各项安全工作有条不紊,安全管理井然有序。


相关资讯400-902-2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