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赛为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新闻中心分类

新能源风电场建设与运维阶段,hse标准化的落地步骤与效果评估方法

发表时间:2025-11-17

新能源风电场(含陆上、海上类型)的建设阶段涉及桩基施工、设备吊装、海缆铺设等高危作业,运维阶段涵盖风机检修、电气维护、海域/陆域环境监测等环节,存在机械伤害、高处坠落、海洋污染、触电等多重风险。HSE标准化落地需以“合规为基、风险管控为核、持续改进为脉”,贯穿建设与运维全周期,同时衔接《珠海市海上风电安全工作指引》等行业规范要求,实现安全、健康、环境的协同管控。


一、HSE标准化落地核心原则

在落地实施前需明确三大核心原则,确保方向与行业特性适配:

全周期覆盖原则:覆盖建设阶段(勘察设计-施工准备-主体施工-竣工验收)与运维阶段(日常巡检-设备维修-应急处置-退役拆除)的全流程,避免管理断点。

风险导向原则:针对海上风电“地质复杂、气象多变、通航密集”及陆上风电“地形多样、高空作业集中”的特点,优先管控高风险环节(如海上桩基打设、风机吊装、叶片高空维修)。

多方协同原则:明确业主、施工、监理、运维等多方责任,落实“业主负总责、施工单位抓执行、监理单位强监督”的管理机制,如业主需审核参建单位资质并签订安全协议。


二、建设阶段HSE标准化落地步骤

建设阶段是风险防控的关键期,需按“前期筹备-现场实施-验收交付”三阶段推进,强化源头管控与过程监督。

(一)前期筹备阶段:筑牢基础(1-3个月)

合规性准备与责任界定

完成前置审批:业主单位依法办理用地用海审批、施工许可、水上水下作业许可等手续,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确保项目符合《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等法规要求。

明确责任体系:成立以业主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的HSE管理机构,与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签订安全生产协议,明确各方HSE职责(如施工单位需落实“三同时”制度,确保安全、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施工)。

风险辨识与方案编制

联合风险Mapping:组织地质、安全、环境、海事等专业人员,开展“海陆双维度”风险辨识:陆上需识别基坑开挖坍塌、设备运输碰撞风险;海上需重点评估地质勘测不准确导致的溜桩、穿刺风险,以及台风、风暴潮等气象灾害影响。

编制专项方案:制定《建设阶段HSE管理手册》,包含危险源清单、环境因素台账、应急预案(如海上作业人员落水救援预案、溢油污染处置预案);对桩基施工、风机吊装等危大工程,编制专项安全技术方案并组织专家论证。

资源配置与培训赋能

保障安全投入:在项目概算中单独计列安全生产费用,用于购置防坠器、救生衣、溢油回收设备等防护装备,以及环保监测设施建设。

开展分级培训:对管理人员培训HSE法规与责任体系,对施工人员开展“岗位风险+实操技能”培训(如海上作业人员需掌握救生、消防、防溺水技能),培训后通过“理论考试+实操考核”方可上岗。

(二)现场实施阶段:精准管控(贯穿施工全过程)

作业现场标准化管控

分区管理与标识:按“施工区-办公区-生活区”划分区域,海上作业平台设置安全警示标识(如限高、防滑、防碰撞标识),并安装视频监控、水文气象采集系统,实时监控现场状况。

关键环节专项管控:

桩基施工:采用地质雷达复测海底地形,配备溜桩监测设备,作业船舶需安装自动识别系统(AIS),避免与过往船舶碰撞;

设备吊装:选用符合荷载要求的起重机,吊装区域设置警戒区,风速超过限值时立即停止作业;

海缆铺设:使用防泄漏船舶,配备油污吸附材料,避免电缆敷设过程中润滑油泄漏污染海洋环境。

隐患排查与应急处置

常态化排查:实行“日巡查、周检查、月督查”制度,采用“人机结合”方式(人工检查+无人机巡检),重点排查设备缺陷、防护缺失、违规操作等隐患,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台账》,明确整改责任人与时限。

应急联动响应:每月开展专项应急演练(如海上人员落水、设备倾覆演练),每季度联合海事、消防、环保部门开展综合演练;应急物资实行“定点存放+动态盘点”,海上平台需储备足够的救生圈、急救药品、溢油回收设备。

承包商与变更管理

承包商管控:建立承包商HSE资质审核机制,优先选择无重大安全事故记录的单位;施工过程中实行“同监管、同考核”,将承包商违规行为与工程款支付挂钩。

变更控制:对施工方案、作业人员、设备型号等变更,执行“变更申请-风险评估-审批实施”流程,如更换吊装设备需重新评估荷载与安全距离,避免变更引发新风险。

(三)验收交付阶段:闭环交接(竣工前1-2个月)

HSE专项验收

设施验收:核查安全设施(如防坠系统、消防设备)、环保设施(如污水处理装置、固废收集箱)的安装与运行情况,确保符合设计要求与法规标准。

资料验收:收集施工过程中的HSE记录(如隐患整改记录、应急演练报告、环境监测数据),形成《建设阶段HSE档案》,作为运维阶段的基础资料。

交接与交底

现场交接:业主与运维单位共同开展现场核查,重点交接设备安全隐患点、环境敏感区域(如鸟类迁徙通道、海洋保护区)、应急物资存放位置等关键信息。

技术交底:施工单位向运维单位交底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点(如桩基沉降观测数据、海缆路由拐点),确保运维单位掌握设备初始状态与管控重点。

赛为安全 (26).jpg

三、运维阶段HSE标准化落地步骤

运维阶段需以“设备可靠、人员安全、环境合规”为目标,建立常态化管控机制,延续建设阶段的风险管控成果。

(一)体系搭建与制度完善(运维启动前1个月)

运维HSE体系构建:制定《运维阶段HSE管理手册》,包含设备巡检标准、人员作业规范、环境监测计划等内容,明确巡检员、维修员、安全员的岗位职责与考核标准。

制度文件细化:编制差异化作业指导书(SOP),如《风机高空维修SOP》需明确防坠措施、作业许可流程;《海上平台巡检SOP》需规定气象条件要求(如阵风超过8级禁止出海)。

(二)日常运维标准化执行(常态化开展)

设备与人员管控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风机、箱变、海缆等设备的HSE档案,按周期开展巡检(陆上每周1次、海上每两周1次),采用振动监测、油液分析等技术预判设备故障;维修时执行“作业票许可制度”,落实断电、挂牌、上锁(LOTO)措施。

人员健康与防护:为高空作业人员配备符合标准的安全带、安全帽,定期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如高空作业人员查心血管功能、电气人员查听力);海上运维人员实行“轮岗制”,避免长期海上作业导致的健康风险。

环境与合规管理

动态环境监测:陆上风电每季度监测噪声、扬尘排放,海上风电每月监测海水水质、海底生态,重点管控机舱油液泄漏、运维船舶污水排放等环境风险,监测数据同步上传至环保部门平台。

合规性维护:跟踪HSE法规更新(如《可再生能源法》修订),每年开展合规性评价,确保运维活动符合环保、安全、职业健康等法规要求。

(三)应急与持续改进(常态化+动态调整)

应急能力强化:针对运维阶段风险(如风机火灾、海缆断裂、人员中暑),修订应急预案并每半年开展演练;储备专用应急设备(如风机灭火装置、海缆抢修船),与周边救援力量建立联动机制。

问题闭环管理:通过巡检发现、员工反馈、外部检查等渠道收集问题,建立“问题-原因-措施-验证”闭环:如发现风机润滑油泄漏,需同步排查设备密封缺陷(技术原因)与巡检频次不足(管理原因),整改后跟踪泄漏点修复效果。


四、HSE标准化效果评估方法

采用“定量+定性”“过程+结果”的多维度评估体系,客观反映标准化落地成效,评估周期为建设阶段每季度1次、运维阶段每半年1次,年度开展综合评估。

(一)核心评估指标体系

评估维度

核心指标

计算方法/评估标准

数据来源

安全绩效

事故发生率

(事故起数/作业总人天数)×10?,目标≤0.5起/百万工时

事故台账、考勤记录

隐患整改率

(已整改隐患数/排查隐患总数)×100%,目标≥98%

隐患排查治理台账

作业许可执行率

(按要求办理许可的作业次数/总高危作业次数)×100%,目标=100%

作业许可记录

健康绩效

职业健康检查达标率

(健康检查达标人数/应检人数)×100%,目标=100%

职业健康检查报告

人员中暑/冻伤发生率

(发生人数/高温/低温作业总人天数)×10?,目标=0

医务室记录

环境绩效

污染物排放达标率

(达标监测次数/总监测次数)×100%,目标=100%

环境监测报告

固废合规处置率

(合规处置固废量/总产生量)×100%,目标=100%

固废处置合同、转移联单

管理效能

应急演练达标率

(演练评分≥80分的次数/总演练次数)×100%,目标≥90%

演练评估报告

员工HSE知识考核合格率

(考核合格人数/总考核人数)×100%,目标≥95%

培训考核记录

(二)评估实施流程

数据采集与核查:评估小组(由业主、监理、第三方专家组成)收集指标数据,对关键数据(如事故记录、监测报告)进行现场核查,确保真实性。

综合分析与评级:采用“加权评分法”计算总分(安全绩效权重40%、健康绩效20%、环境绩效20%、管理效能20%),评级分为“优秀(≥90分)、合格(70-89分)、不合格(<70分)”。

问题诊断与改进:对不合格指标深入分析原因,如“隐患整改率低”可能源于责任不明确或整改资源不足,制定针对性改进措施(如明确整改责任人、增加整改预算),并跟踪改进效果。

(三)评估结果应用

考核激励:将评估结果与各单位绩效挂钩,对优秀单位给予奖金奖励,对不合格单位责令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暂停作业资格。

体系优化:年度评估结果纳入管理评审,用于修订HSE管理手册、更新风险清单、优化管控措施,如针对“海上应急响应滞后”问题,升级应急通信系统。

标杆推广:总结优秀实践案例(如“无人机巡检+AI隐患识别”提升效率),在同类风电场推广,推动行业HSE管理水平提升。

赛为安全 (25).jpg

五、常见问题解答(FAQs)

1.海上风电场建设阶段如何平衡施工进度与HSE标准化要求,避免为赶工期简化管控流程?

需从“计划、责任、技术”三方面建立平衡机制:

科学制定计划:业主单位在确定工期时充分考虑HSE管控需求,严禁擅自压缩合同工期,如海上桩基施工需预留地质复测、气象等待时间,将HSE管控节点(如隐患整改、演练)纳入施工进度计划。

强化责任约束:在安全生产协议中明确“进度服从安全”条款,施工单位若为赶工期简化流程(如不办理作业许可),扣除相应工程款并追责;业主单位定期检查进度计划执行情况,发现冲突时优先保障HSE。

技术提升效率:采用智能化技术减少管控对进度的影响,如使用BIM技术模拟施工流程提前识别风险,采用模块化施工缩短现场作业时间,通过无人机巡检替代人工提高隐患排查效率。

2.运维阶段设备老化导致HSE风险上升,如何通过标准化管理降低风险?

需建立“设备老化风险预警-精准维护-更新替代”的全流程管控机制:

老化风险预警:在设备HSE档案中设置老化预警指标(如风机齿轮油污染度、电缆绝缘电阻),超过阈值自动报警,同步评估风险等级(如“高风险”需立即停机)。

精准维护优化:针对老化设备制定专项维护SOP,如对老化叶片采用“无损检测+局部补强”技术延长寿命,对老化电气设备增加巡检频次(从每月1次改为每两周1次)。

有序更新替代:将设备更新纳入年度预算,优先更换高风险老化设备(如超过使用年限的高空作业平台),更新后开展HSE验收,确保新设备符合标准化要求。



相关资讯400-902-2878